之四:德国潜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秘密作战行动
西班牙内战的正式爆发是在1936年7月18日。在这之前的一天,位于摩洛哥的叛军率先发动军事政变,此后迅速在马德里、巴塞罗纳和瓦伦西亚这几个主要城市展开,但都遭到了失败。只有在西班牙北部的城镇里,政变取得了一定成功。对于叛军来说,改变事态平衡的唯一希望便是驻扎在摩洛哥的由弗朗哥领导的所谓的“非洲军”。这支军队起初只有30000人,但是在当时的西班牙却是训练水平最高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发动的秋季攻势将战线成功的推到了马德里郊外,并攻占了西班牙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区域,使得北部地区的战争物资供应得到了保障。
12月22日由潜艇部队司令雷米吉奥·瓦迪亚向西班牙海军舰队司令提交的报告中排除了鱼雷或水雷造成C-3号沉没的可能性,理由有四:一,爆炸发生时没发现鱼雷或水雷爆炸时产生的那种很典型的约60米到80米高的水柱;二,没有发现潜望镜或是鱼雷的航迹;三,现场和周围的人没发现鱼雷或水雷;四,没有发现鱼雷或水雷的碎片。在所有这些理由中,第四条是最苍白和不足为据的,而其他三条却足以说明潜艇的沉没另有原因。此外,事发海域在不久前刚刚进行了扫雷作业,并没有发现水雷的存在。种种迹象表明爆炸来自潜艇内部。报告中认为不大可能是潜艇的蓄电池产生了爆炸,因为当时蓄电池并未充电,而且以前的潜艇蓄电池爆炸事故并没有导致潜艇壳体受损的情况。雷米吉奥·瓦迪亚最后认定,很有可能是鱼雷上的压缩空气缸或是某些破坏者安装在潜艇内部的爆炸装置发生了爆炸导致了C-3号的沉没。那么C-3号沉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将所有的证据碎片拼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U-34号潜艇发射的那枚鱼雷确实击中了C-3号,但是没有爆炸。鱼雷穿透了C-3号的艇体后引发了蓄电池组的爆炸,最终导致了潜艇的迅速沉没。最近出版的一本西班牙海军杂志也提出了这一观点。U-33号和U-34号的返航之旅十分平静。
弗朗哥起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必须设法将自己的军队投放到西班牙本土去。这样就需要在西班牙半岛南部控制一块区域,并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第一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叛军在战争初期发动了一个大胆的攻势,从而迅速控制了塞维利亚和卡迪士镇。但主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西班牙海军的大多数力量控制在共和党手里,并且很明显的他的主要使命是阻止任何一支来自非洲殖民地的军队前往西班牙。海上力量的对比显然令弗朗哥十分沮丧:虽然双方都拥有一艘战列舰(姊妹舰,1914年建造),但共和军还拥有3艘轻巡洋舰。在驱逐舰的对比上更是夸张:共和军拥有11艘驱逐舰(9艘新舰2艘旧舰)而叛军只有一艘旧驱逐舰。在潜艇力量的对比上则完全没有平衡可言,全部12艘西班牙潜艇都在共和军之手。这就意味着弗朗哥的海军完全无力发动水下攻击。但是某些事实又极大的减轻了弗朗哥在军事态势上的压力。首先是西班牙所有3个海军基地已有2个(卡迪士和阿尔费罗)为弗朗哥所控制。战争初期在西班牙半岛西北角建造的两艘重巡洋舰“卡纳里亚斯”号和“巴里亚雷斯”号(实际上是英国“肯特”级的改进型)在内战爆发时已经接近完成。而卡迪士海军基地本身就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控制这个地方对于叛军而言更是意义重大。此外,共和党海军军官政治上具有保守性,他们对于叛军有一定认同感,这一点不同于西班牙军队的其他单位。战争爆发时,政府迅速控制了这些军官并任命了接任者。而接任者通常是无经验的低级军官或无能的人,只因为他们与政府的政见相符便得到了简单的任命。显然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共和党海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对于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要求尤其高的潜艇部队则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共和党海军的劣势非常明显,C-3号潜艇也不例外。
四、击沉C-3号
三、关于C-3号潜艇
12月10日,德国国防部决定终止“厄休拉”行动,并于次日下令潜艇返航。意大利潜艇此后将接管战斗巡逻任务,德国则不再向西班牙海域派遣潜艇。于是两艘德国潜艇在接到命令后开始沿着西班牙西南海岸返航。
但就事实而言,德国潜艇的作战难度还是增大了,因为共和军海军很快采取了防范措施,寻找攻击目标也变的极其不易。1936年12月1日,德国海军U-34号潜艇艇长格鲁瑟指挥潜艇对一艘共和军海军驱逐舰发射了鱼雷,但是鱼雷没有命中目标却击中了海边的岩石。奇怪的是,西班牙人对这次蹊跷的爆炸没有任何反应。12月5日,U-34号又向“塞尔维拉海军上将”号驱逐舰发射了鱼雷,仍然没有命中。此后不久还有一次不成功的鱼雷攻击。而U-33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艇长弗雷沃尔德遇到的问题不是鱼雷攻击失败,而是总是无法占领有利的攻击位置。还有几次则是任务本身的限制使得鱼雷攻击无法进行,一次是格鲁瑟正要展开攻击时,一艘英国驱逐舰出现在附近;另一次是在12月5日夜,格鲁瑟看到了任何一个潜艇艇长梦寐以求的一幕:共和军海军“门德斯·努涅斯”号重巡洋舰在一群驱逐舰的掩护下横穿U-34号的正面,但是当时天色昏暗无法按照事先任务规定的那样完全确认目标的性质,格鲁瑟被迫放弃了攻击。上述这些情况都被及时通报给柏林的总部,这些失败的战例更是加强了从一开始就对作战行动持反对态度的人的理由,多数人认为任务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1931年时,西班牙共有12艘潜艇可用,全部潜艇被分成两支舰队,一支由“B”级潜艇组成,另一支则全部是“C”级。两支舰队各拥有6艘潜艇,其舷号分别为B-1到B-6和C-1到C-6。“B”级和“C”级潜艇均是荷兰人设计的,后者经过改进,其排水量更大。“C”级潜艇由荷兰的荷兰造艇公司设计,但建造工作却是经授权的西班牙海军建造公司负责在卡塔赫那完成的,潜艇于1928年至1930年间相继服役。“C”级潜艇全长73.3米,水下排水量1144吨,艇上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和75毫米甲板炮。使用柴油机水面航行时,潜艇拥有16.5节的航速,水下潜航时则为8.5节。潜艇的最大作战潜深为90米,艇员40人(包括4名军官)。西班牙海军对该艇的性能十分满意,事实上这些“C”级潜艇从服役之日到内战爆发时还从未出过大的故障。
1937年4月,德国海军“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遭到了西班牙共和军空袭,其姊妹舰“希尔海军上将”号随即对西班牙阿尔梅拉港实施了报复性炮击。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唯一的一次直接公开军事干预行动。很显然,这次军事行动显示出所谓的“中立”其实并非真正如此,尤其是意大利潜艇和水面舰艇在整个内战期间曾多次参与直接作战行动。尽管意大利政府一直否认这一点,但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这其中还包括一个小规模的、隐蔽的甚至不算成功的作战行动,其代号叫作“厄休拉”,行动的主角是德国海军U-33和U-34号潜艇。整个作战行动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二战结束后,一名法国海军军官——克劳德·胡安在整理纳粹德国海军资料档案时才发现了记载“厄休拉”行动的内容。资料显示,德国海军的U-34号潜艇在行动中秘密击沉了西班牙共和军C-3号潜艇。若不是C-3号的沉没,德军在1936年底进行的这次为期一个月的作战行动也许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
德国海军对两艘潜艇的作战区域安排如下:U-33号将前往瑙尔角到帕罗斯角之间的海域巡逻,而U-34则在帕罗斯角以西海域活动。所以西班牙共和军海军基地卡塔赫那就直接受到U-34号的威胁,而阿利坎特港则是U-33号关注的目标。所有潜艇官兵都要求宣誓保守作战任务的秘密,安全和保密性成为任务的首要目标,就连西班牙叛军对这一作战计划都一无所知。潜艇在航行途中将采取白天潜航夜间上浮充电的方式,并通过无线电密报与基地保持联系。一旦潜艇被迫在白天上浮并被发现的话,将悬挂皇家海军白色海军军旗。如果因为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被迫撤出战斗的话,目的停靠港口则必须是意大利位于撒丁岛的海军基地,而且全体潜艇官兵必须身着意大利海军制服并悬挂意大利海军军旗。根据作战指示,潜艇攻击的目标只能是西班牙共和军海军战舰,攻击之前必须仔细确认目标,而夜间攻击则须尽量避免。
1936年12月11日下午14点,航行到马拉加海域的U-34号潜艇开始下潜并进入潜望镜深度航行。不久,艇长格鲁瑟在潜望镜中发现前方一艘潜艇的清晰轮廓,该艇正在距离岸边灯塔4英里的海面上以11节航速向西南方向的港口航行。也许在其他情况下,严格的作战条令会避免一场攻击行动的发生,因为鱼雷爆炸的情景会让岸上的人清晰可见,而且附近海面还有其他船只。更重要的是,整个作战任务已经被取消了。此外,U-34号所处的攻击阵位也不是很理想。但在潜艇内部,艇员们经过长期枯燥的战斗巡逻却一无所获,其挫折感可想而知。如今猎物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去痛击对手。经过潜望镜目测观察再次辨认,艇长格鲁瑟相信这就是西班牙海军“C”级潜艇C-3号,他决定发起攻击。
1936年12月21日,两艘潜艇顺利抵达德国威廉港,在那里,潜艇的指挥权被返还给两艘潜艇的原任艇长杨克尔和索博。格鲁瑟则被委任为一艘IIB型潜艇——U-22号的艇长,该艇隶属于刚刚成立的第三舰队。弗雷沃尔德则成了U-21号潜艇的艇长。由于取得了整个作战任务中的唯一战果,格鲁瑟被授予一枚“西班牙金十字勋章”,他也是唯一一个得到这枚勋章的德国海军军官。而弗雷沃尔德则被授予一枚“西班牙铜十字勋章”。有意思的是,出于保密原因,这两枚勋章直到西班牙内战结束后的1939年6月才予以正式颁发。后记在意大利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弗朗哥叛军于次年2月8日占领了马拉加港,从而加强了弗朗哥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此后,C-3号的离奇沉没事件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与法国和英国谈判后,意大利决定终止在西班牙的潜艇作战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于2月底为弗朗哥提供了两艘新型潜艇:前文提到的“托里切利”号和“阿西梅德”号。为了掩人耳目,这两艘潜艇分别被命名为C-3号和C-5号。其中真正的C-5号于不久前神秘失踪,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这艘潜艇是在上一年12月31日的毕尔巴鄂。叛军对外佯称这两艘潜艇是共和军废弃和变节而来,并且很快喷涂上了各自的舷号和标志,但这种伎俩瞒骗不了行家的眼睛。不过这样一来,此后的潜艇攻击就不会再被认为是“外国潜艇”所为了。不久,这两艘潜艇就被正式命名为“桑朱尔若将军”号和“莫拉将军”号,并在其后的内战期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年春季,德国潜艇再次出现在地中海海域,但这次扮演的角色是所谓的“国际观察”。不过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1937年6月3日至7月25日间,弗雷沃尔德取代杨克尔再次担任德国海军U-33号潜艇的艇长。这件反常的事情很值得推敲,因为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又一次不为人知的秘密行动。1998年,西班牙潜艇C-3号的沉没再次为人们所关注。一名爱好研究海军历史的名叫安东尼奥·切查的律师在距离马拉加港外5英里的海面上发现了一些从海底浮上来的油迹。在经过进一步调查后,他认定这就是C-3号潜艇的沉没地点,于是雇了一艘小型潜水器深入水下拍摄了一些水下残骸的画面,但由于海水浑浊,很难从中辨认水下残骸的身份。当年,西班牙海军派出救捞船前往这一海域,借助声纳扫描和潜水员最终确认了C-3号潜艇的沉没位置。探测结果表明,沉没的潜艇断裂为两截位于水下67米深的位置,艇体上还缠绕了一些渔网,具体沉没地点位于北纬36.40度,西经4.21度。从“厄休拉”行动的最终结果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纳粹德国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在任务被取消后才取得了唯一一个战果,反倒是鱼雷的表现着实令人失望。不过事情仍然有积极的一面,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在大战爆发前为潜艇的浅海作战积累了一定经验。VII型潜艇在经过这次实战检验后被证明是一种适航力良好的、性能可靠的潜艇,从而逐渐成为大战初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
一、战争初期的海上形势
战争一开始,共和军迅速派遣舰队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实施封锁,弗朗哥仅能从海上投放两个轻步兵营到卡迪士。于是弗朗哥开始尽一切可能从空中向西班牙半岛投放部队。考虑到运力的不足,空投取得的效果是值得褒扬的。尽管如此,也只能投放步兵和他们的随身装备,重装备却只能通过海上运输。弗朗哥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劝阻,决定采取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就是全部”,他组织了一支小型护航船队横渡海峡。行动于8月5日夜开始,船队成功突破了封锁成功抵达目的地。共和军发现以后大为震怒,于次日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炮击叛军基地并击沉了一艘叛军炮艇(该艇不久后即被打捞出水,并于1937年重新服役)。除此之外没有对叛军造成其他损失,但此后封锁的力度加强了,突破封锁变的更加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但此后交战态势朝着有利叛军一方发展。
1936年11月20日夜,U-33号和U-34号潜艇离开威廉港前往地中海。就在两天前,第三帝国刚刚宣布承认弗朗哥的政权。潜艇出发的时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以确保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时是没有月光的暗夜。27日,两艘潜艇按预定计划顺利穿越了直布罗陀海峡并于30日正式开始目标海区的战斗巡逻任务。但是德国潜艇没有料到一个意外情况,那就是这两艘潜艇所负责的战斗巡逻海域还有其他潜艇的存在。就在20日当天,意大利海军“托里切利”号潜艇秘密潜入西班牙共和军舰队驻扎的卡塔赫那海军基地内,开始寻找攻击目标。由于众所周知叛军没有潜艇,所以共和军战舰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反潜措施。“托里切利”号潜艇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共和军海军“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号轻巡洋舰,该舰的前身是皇家海军“E”级,经过现代化改造后提供给西班牙海军。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了舰身中部,所幸的是该舰的锚地离港口很近,于是很快被拖回港口而未沉没,但鱼雷爆炸毕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该舰此后再也没能重返战场。在海军基地遭袭后,共和军海军提高了警惕,这对于德国潜艇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不过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共和军在现场发现了鱼雷碎片并确认是意大利制造,于是公众认为所谓的“外国潜艇”就是意大利潜艇,此后的潜艇攻击也就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意大利人所为。
就在发现C-3号潜艇的时候,U-34号艇长格鲁瑟已经明白想要把这艘西班牙潜艇送进海底并非易事。首先,U-34号的攻击阵位与C-3号的航线形成斜角,这对鱼雷攻击不利;同时,格鲁瑟还发现C-3号的甲板和指挥塔上都有人,除此之外5英里外的岸上也有大量人群。此外,就在距离C-3号方圆不足2英里的海面上还有不少小型船只,包括一些正在进行作业的拖捞船和巡逻艇,这对于攻击的隐蔽性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当时的海面非常平静,迫使U-34号每次升起潜望镜后只能作极其短暂的观察以免被人发现。在这种近岸水域,鱼雷的定深也必须作仔细调整。U-34号上的官兵此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所有鱼雷攻击全部遭到了失败,要么错失目标,要么就是未能起爆。这次的攻击机会则只有一次。格鲁瑟在下令向目标发射一枚鱼雷后迅速降下了潜望镜,通过声纳来判断是否命中目标。等待爆炸声传来的这个过程是高度紧张和焦虑不安的,然而许久都没有听到鱼雷爆炸的声音。格鲁瑟只能相信这又是一枚哑弹,正要下令撤离时,声纳兵将侦听器的听筒递给了格鲁瑟。在听筒里,格鲁瑟听到了一连串通常被认为是船只沉没的声音,但仍然不敢升起潜望镜确认战果以免被察觉,眼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撤离。当天夜间,U-34号浮出海面,向柏林发送了一条无线电报:“(来自‘波塞东’)于14点19分在马拉加港外击沉一艘西班牙‘C’级潜艇”。次日夜,U-34号再次向柏林发送了详细报告,在报告中对这次战果进行了确认。C-3号潜艇全体官兵最终仅有3人幸存,包括前文提到的值勤官阿古斯丁·加西亚和两名艇员。鱼雷击中C-3号之前,前者正在和艇长聊天,而另两名艇员则刚刚吃完午餐,正在甲板上向海里抛洒垃圾。不久,潜艇突然间剧烈震动起来,然后是爆炸产生的火光和浓烟。艇首迅速被抬高并开始向右舷倾斜,几乎是在瞬间沉入海底。在附近船只上的人也目睹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但除了看到爆炸、浓烟和迅速翻沉的潜艇外并没有其他发现,岸上的目击者对当时情景的说法更是莫衷一是。从众多目击者的说法来看,U-34号潜艇在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完全没有人意识到这艘德国潜艇的存在。阿古斯丁·加西亚在事后的报告中提到,当时在指挥塔上负责值勤的艇员也没有发现鱼雷的航迹。但根据两外两名艇员的说法,当时的甲板和指挥塔上除了他们三个和艇长以外根本没有其他人。也就是说,阿古斯丁·加西亚说了谎,C-3号潜艇被击沉前艇上竟然没人担任警戒任务。事件发生后的第一篇西班牙的媒体报道坚信C-3号的沉没是外国潜艇所为,但此后的官方报道则看似较为冷静。
二、1936年秋的海上形势
人们通常认为,意大利潜艇曾卷入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同时也是西班牙内战期间唯一参加过作战行动的外国潜艇。而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其他战舰则扮演的是国际观察者的角色,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持外国力量的中立地位和执行武器禁运。
1936年,内战爆发。和其他军队单位不同,潜艇部队的哗变是不流血的,西班牙共和政府迅速控制了潜艇部队并撤换了主要军官,并安排了大量被认为是信得过的接任者。其实,即便是这些接任者也往往对叛军有相当的认同感,他们时常对命令的下达和执行不屑一顾,要么就是见风使舵。而且潜艇部队的军官们常常被舰队中控制实权的革命委员会所忽视。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其军事指挥笨拙、职责承担不力、装备的维护和保养长期无人执行,潜艇部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1937年到1938年间,西班牙共和军曾尝试引进俄国海军军官来指挥在役的潜艇甚至整个舰队,但这些人从来到西班牙海军潜艇舰队的一开始就和当地官兵引发了矛盾冲突,致使整个复兴计划不了了之。这样,西班牙共和军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击沉过任何敌舰,倒是C-2号潜艇于1937年1月在毕尔巴鄂港的锚地击落了一架意大利轰炸机,这是西班牙潜艇的唯一战果。内战爆发时,C-3号潜艇艇长科贝塔·亚维尔·萨拉斯由于政治原因在马德里被捕,同时被逮捕的还有艇上的第一值勤官和一名下级军官。而另一名下级军官安东尼奥·阿尔伯纳则顺理成章的被艇员推举为新的艇长。由于深感自己指挥经验不足,安东尼奥·阿尔伯纳还从B-5号潜艇上抽调了几名人手协助自己,其中包括值勤官阿古斯丁·加西亚(此人曾是一艘商船的船长),这就形成了C-3号潜艇的指挥力量。很明显,这些人是根本不足以胜任的。算起来C-3号潜艇还有过几次短暂的执行任务的经历,但总的来说也只是在附近海域活动而没有发生过任何战斗。C-3号的首次任务是为一艘油船提供护航,然后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巡逻。1936年8月,C-3号被派往比斯开湾支援共和军在北部地区的作战,其任务是寻找并攻击叛军的海军舰艇,但最终一无所获。8月底,C-3号被调回地中海并于10月6日进驻马拉加港。